202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将本年度奖项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lennerhassett)、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与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领域的开创性发现。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免疫系统调控研究的核心空白,更从分子与细胞层面解开了免疫系统为何不攻击自身组织的世纪谜题,为自身免疫病、癌症、器官移植等领域的治疗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石。

一、免疫平衡的“双重防线”:从“中枢耐受唯一论”到外周机制的突破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防御部队,其核心能力是精准区分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与自身细胞。若这一识别机制失效,免疫系统将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病。
在三位科学家取得突破前,学界普遍认为 中枢耐受”是免疫系统避免自伤的唯一防线。这一机制发生在免疫细胞的发源地胸腺:胸腺会对发育中的T细胞进行严格筛选,清除那些可能识别并攻击自身细胞的异常T细胞。
然而,中枢耐受无法解释一个关键现象:仍有部分可能攻击自身的异常T细胞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如血液、淋巴液、组织间隙),但健康人群并未普遍发生自身免疫病。这一矛盾暗示,胸腺之外必然存在另一道防御关卡—这正是布伦科、拉姆斯德尔与坂口志文共同揭示的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评价:“外周免疫耐受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免疫系统运作的认知。它如同为免疫系统加装了二次刹车,确保即便中枢筛选出现疏漏,外周组织仍能维持免疫平衡,避免自伤灾难。”
二、从实验室到临床:为疾病治疗开辟精准路径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不仅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更迅速转化为临床治疗的新武器,为多类难治性疾病提供了全新治疗思路。
1.自身免疫病:从压制免疫到修复平衡
过去,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通过整体压制免疫系统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感染风险升高、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如今,基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科学家开发了补充调节性T细胞、修复Foxp3缺陷等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2.癌症治疗:解除免疫抑制助力免疫疗法
癌症的一大逃避免疫策略,就是在肿瘤微环境中聚集大量调节性T细胞,通过这些细胞抑制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这也是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反应不佳的重要原因。基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科学家开发了“靶向清除肿瘤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的疗法。

3.器官移植:“诱导免疫耐受”降低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移植器官(排斥反应),但这会导致感染、肿瘤风险升高。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为“诱导移植耐受”提供了新方向。
三、科学探索的坚守与关联:从半个世纪到免疫网络的整体认知
从最初观察到异常T细胞未引发自身免疫病的现象,到最终揭示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并摘得诺奖,这一研究历经了近半个世纪。坂口志文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上世纪70年代,我刚进入免疫学领域时,免疫系统如何避免自伤’就是学界的核心谜题。当时很多人认为中枢耐受已经解释了一切,但我们没有放弃对漏网 T 细胞的追问—正是这份咬住不放的坚持,让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挥,与人类熟知的CD4细胞紧密相关。CD4细胞是免疫细胞家族的“指挥者”,负责激活其他免疫细胞;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CD4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其功能的平衡,直接决定了免疫系统是否 “过度激活”或“过度抑制”。这一关联也提示:免疫系统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网络,任何环节的失衡都可能引发疾病,而对平衡机制的探索,正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方向。
